中冶集团:技能成就梦想,汗水铸就辉煌
伴随着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临近,位于北京中冶建筑研究总院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及建筑金属加工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工作人员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是一次重要程度不输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也是象征国际技能和技术培训顶峰的会战,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参赛选手将齐集德国莱比锡、同场竞技,按照严格的国际标准向自身发出挑战。
面对这一国际盛事,我们集训基地的专家、教练和选手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人同他们站在一起,凝神聚气、奋勇拼搏,用技能和汗水去实现梦想;还有更多人像他们一样,眼望星空、脚踏实地,用青春和热血去叙写传奇。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9亿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3116万人。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创新技术技能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我们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体系建设的尚不完善,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重视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工作,并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比赛,充分与国际接轨,以此带动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从而为国家和企业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有着“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自1950年首届举办以来,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象征着国际技能和技术培训的顶峰。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涉及40余个工种,届时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参赛选手齐集一堂,以此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共同提升。2011年10月,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赛(这其中就有由中冶集团承担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中国集训基地培养出来的选手),并一举取得中国六个参赛项目唯一的一枚银牌,迈出了中国焊工走向世界高端焊接领域的第一步。
2012年5月7日,受人社部的再一次委托,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焊接、建筑金属加工项目参赛选手的集训工作再一次由中冶集团承担。这是中国焊接项目第二次、建筑金属加工项目首次参加比赛,比赛地点在德国莱比锡,比赛时间是2013年7月2日至8日。中冶集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冶集团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中国中冶党委书记国文清作出指示:尽最大努力,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出色完成此项任务,不辱使命,为国争光。
由于中国参加此类比赛的历程尚短,且建筑金属加工项目是第一次参赛,很多比赛专用的设备和装备都有待完善。中冶集团接到任务后,立即拨付集训经费并组织基地的工作人员及时购买,全力保障基地的建设以及工作的开展。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指定设备为欧洲林肯公司赞助的焊接设备,基地组建初期仅有两套林肯公司设备,无法满足10名焊接选手及5名建筑金属加工选手的培训选拔需求。为此,基地与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密切配合,利用协会的优势,根据焊机、焊材的特点,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多方筹措,取得了多家国内知名焊接设备与材料生产厂商的支持与帮助,为基地提供了满足集训需要设备及焊接材料,解决了集训选拔所需焊接设备和材料的问题。
在技术准备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选手的培训工作,基地于2012年6月19日到8月18日,专门组织了冶金、电力、石油等行业的专家、教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准备工作。专家和教练们对照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工作文件及评分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摸索,形成了具有指导性的工艺指导文件;而建筑金属加工项目则通过对澳大利亚的交流访问,基本摸清了设备配置和场地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世界大赛的技术文件全部是英文版,有关部门提供的翻译资料不能满足集训需要,基地组织清华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为基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全套技术文件翻译资料,及时解决了集训的亟需。
2012年9月22日开始,焊接项目进入第二阶段集训——5进2选拔。为保证集训质量,最大限度地维持选手的经济状态,基地决定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除9月30日、10月1至3日安排选手和教练休息、调整外,按原计划坚持训练。第二轮5进2选拔赛分三场模拟赛,权重各占20%、30%、50%。经过三轮严酷的考验,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王晨宇、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陈丹青获得选拔赛的前两名,成功晋级第三阶段比赛。而建筑金属加工项目中,来自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的庄晨宇、苏健战胜对手,进入第三阶段2进1的集训训练。
2012年11月26日,为期三个月的第三阶段集训工作启动仪式在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举行,此时的竞争已进入到最后阶段。2013年3月18日至21日、4月1日至4日、4月10日至13日,集训基地举行了2进1三次选拔赛,各自权重分别为30%、30%、40%。根据选手的成绩,经专家教练组及基地领导的共同研究决定,推荐王晨宇为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焊接项目正选选手、陈丹青为备选选手,推荐庄学宇为建筑金属加工项目正选选手、苏健为备选选手。最终,人社部批准王晨宇、庄学宇分别作为焊接和建筑金属加工项目的选手代表中国赴德国莱比锡参加比赛。在此期间,人社部、四川省人社厅以及中冶集团、中国十九冶、中国十九冶技校等多层领导曾多次前往基地看望备战选手,并给与全力支持和充分鼓励。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中冶集团及基地工作人员将夯实选手专项基础与“请进来、走出去”这一方法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请进来”指的是将第41/42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首席专家Paul·Condran先生及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加工首席专家John·Sharples 来华指导我们的焊接及建筑金属加工项目的集训工作,并邀请他们的焊接及建筑金属加工项目参赛选手来华参加友谊比赛,这对我们的专家、教练和选手尽快掌握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及评分规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走出去”指的是基地的教练、专家和选手一起走出国门参加澳大利亚的邀请赛,使他们提前了解并熟悉国际竞赛的气氛和环境。通过与外国专家、选手的沟通、切磋和交流,我们对比赛规则、评判标准以及设备工具要求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同时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选手们在技能、心理和应变能力上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与国外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中冶集团及基地工作人员发现我们的参赛选手在安全、质量方面意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加大了对参赛选手安全和质量意识的培训,培养他们重视工作习惯、重视安全文明生产。比如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带防护面具、穿防护服,用电焊工具时要注意插座及插线板的处理,要深入了解设备的功能和各个参数的作用,熟练掌握根据操作情况自我调节设备的技能,要将每一个焊接试件、每一条焊缝的工艺文件和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梳理,要必须严格执行已确定的加工工艺不得擅自改变操作程序和工艺等等。这些都对提升选手学习能力及应对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中冶集团和基地的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加强对选手的体能训练和心理引导。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基地的工作人员会带领选手一起到北京的近郊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并组织一些比较放松的活动,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和环境。由于参赛选手和教练都来自川渝等地,为了使他们能够提前适应北方和国外的饮食环境,基地领导在选手们的饮食、起居等方面作了精心安排,并专程购买黄油和奶酪带给他们,提醒他们注意饮食调整和时差调整,力求最大限度适应国外的竞赛环境。另外,由于参加比赛的选手相对比较年轻,文化基础较弱,中冶集团及基地工作者结合竞赛需要,对他们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重点加强他们对国际标准的识别能力,以求在比赛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
集训过程中,一些兄弟单位负责培训的专家及京内外的技校老师和学生慕名前来学习参观,基地工作者热情地接待他们并带领他们到基地与专家、教练和选手交流。因为他们相信,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共享的,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失败、所取得每一份成果都应该让更多求知若渴的技能工作者知道、了解并规避。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学习和切磋,一个行业和领域的崛起才有希望;只有经过不断的拼搏、钻研和刻苦训练,一个群体和阶层的肯定才有希望。
与此同时,经过全国竞赛和多轮考试选拔,中冶集团所属中国十九冶技校在向基地输送选手的同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并经四川省批准,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复合型技能的“建筑金属加工”专业,对今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冶集团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加快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及培训力度,通过制定并实施一些列措施、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以求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改革发展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
在全国上下正在热议“中国梦”实现途径的时候,在大家正在竞先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天津视察时提出的“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内涵的时候,中冶集团及集训基地全体工作人员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他们梦想着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结束的那一天我们的选手能够站到领奖台上骄傲地喊出中国的声音,他们梦想着有更多的人们能够真正开始关注技术、关注技能、关注我们可敬可爱的技能工人,他们梦想着中国前进的脚步越来越踏实、越来越矫健……